渭河,这条横贯甘肃、宁夏和陕西三省区的大河,不仅是黄河最重要的支流之一,同时也浇灌着“天府之国”---关中平原。它为中国的大河贡献着巨大的水量。同时,它所孕育出的渭河流域文化,也为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营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长818公里的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这条发源于甘肃省鸟鼠山的河流,从黄土高原的沟壑区蜿蜒而出,然后在秦陇山区深切下行,到了宝鸡之后喷薄而出,放缓了脚步。在南边的秦岭山脉和北边的黄土高原夹持下缓缓而行,与泾河、北洛河等众多汇入的支流一道,冲积出富饶的关中平原。最终,它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号称陕西省东大门的潼关县港口---注入黄河。
渭河流域有人类活动始于旧石器时代末期。目前在这一区域发现了8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存,而且它们有着明显的分布规律,都位于秦岭山地或六盘山西麓的沟谷之中。考古发现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渭河流域上游的自然环境主要以森林和草原为主。这种环境既宜于采集,又宜于狩猎,特别是气候温和、取消方便、森林密布、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黄土沟谷,成为原始人类栖息、活动的首选之地。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在陕西宝鸡以上的河段,是被秦岭山脉及六盘山、陇山夹峙的山区,不适合农业发展。在宝鸡以下的河段,随着河道变宽、地势逐渐变缓,再加上来自黄土高原的两条最大的支流泾河、北洛河的汇入,以及秦岭北麓众多溪流形成的扇形冲积扇裙,它们一起造就了土壤肥沃的关中平原。而且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在南北分界的秦岭北麓,俗称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地理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温润,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基础。
距今7000多年前,渭河流域的原始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加上人类对自然规律的逐步认识,旱作农业产生了。在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半坡和临潼区姜寨的仰韶文化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用于耕作和收获农作物的石器工具,以及用来储藏粮食和存放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的窖穴,和残留的粟。可见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是先民食物的主要来源。而且原始的家畜饲养业开始出现。从此以后,渭河流域逐渐发展成为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农业经济中心之一。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地理区位无疑是决定和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渭河流域南部兼跨长江支流汉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区。从渭河流域东出函谷关沿黄河与中原相连,南越秦岭沿汉水或丹江直达江汉平原,北由泾河、北洛河上游可通往漠北,西与甘、青为邻。而中国的大地原点,也位于渭河流域的泾阳县境内。
渭河流域位居中国中部,地扼东西,兼跨南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历史上,不仅周、秦、汉、唐等王朝选取陕西关中建都,使陕西成为京畿重地、全国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即便是宋代以后,京都东移,陕西的战略地位仍倍受重视,不仅屯驻重兵,而且派皇亲或得力战将镇守。元明清三代虽建都北京,但仍十分注重陕西的防卫。
重要的地理区位,也让渭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成为重要的交通通道。周秦时,渭河航运已经开始。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大旱灾向秦国求救,秦国给晋国支援了大批粮食,水运路线沿渭河顺流而下,溯黄河、汾河而上,直到晋国都城。汉、唐王朝定都长安,每年需通过渭河运输大量粮食到长安,西汉时,除了利用渭河的水路交通之外,还先后修建了三条人工漕渠。汉武帝时建成的漕渠是关中地区最大最早的人工运河。
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交通,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第二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九条驰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
近现代,随着陇海—兰新铁路的建成通车,特别是陇海兰新线与欧洲铁路的接轨,连通了连云港和荷兰鹿特丹港之间的陆路交通,成为新的欧亚大陆桥。这些途经渭河流域联系东西的著名通道,中中国东西南北,以及中国与欧亚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促进作用。
地扼东西,兼趺南北的地理区位和一条一条历史悠久的重要通道,也让渭河流域成为各种文化汇聚和交融的所在。渭河流域的文化交流自周秦以来,变得广泛和频繁。
周文化是在继承夏商两代文化的基础上沿袭而来;秦朝继承周朝文化,在统一六国后,又融会贯通了六国的多元文化;汉朝时,其文化一方面随着楚人进入渭河流域,与楚文化、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又通过“丝绸之路”吸收了西域、中亚、西亚及至欧洲文化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渭河流域各民族杂居,为渭河流域的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隋唐时期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则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一方面在进行中国南北文化交流和融合,同时将视线投向域外,首都长安成为当时国际交往的中心。四邻地区和外国的文化大量传入渭河流域,在与这一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渭河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渭河文化的内涵。
渭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也是一个文化悠远的重要区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也留下了众多独特的历史印记。时至今日,渭河流域的诸多文化遗存,也如同黑暗之中的灯塔一般,为我们穿过中华文明和文化过程中的团团迷雾,追溯历史长河之中的文明源流,指示着方向。
渭河流域自古就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之地。函谷关见证了秦朝与当时六国之间文化的撞击。
著名的丝绸之路和玄奘之路都途经渭河流域,也遗留了大量代表不同文化的文物古迹。
在西安长安区发掘的唐朝名相韩休墓室内,发现了唐代女子乐队和胡人乐队对舞的壁画,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的生动场景。
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地带的三门峡,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陕黄河与三晋呼应,又是渭河与黄河交汇地带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秦岭北麓共有72峪。这些峪其实是一条条秦峰山区深切的峡谷。从这些峪口流出的众多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在秦岭北麓形成了山前洪积扇裙。洪积扇裙的下部坡度缓,地势低,地下水埋藏较浅,又能引水灌溉,所以在河流两侧以及河漫滩地形成关中地区重要的水田区,这些水田区成为关中地区最集中的水稻产区。